首页 > 工作计划

“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探索情况调研

时间:2024-07-11 10:35:01
“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探索情况调研(全文共1415字)

“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探索情况调研

    ***市目前共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近90万,而公安系统授衔民警仅有450人,占全市实有人口的万分之五,警力特别是基层警力明显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自2012年以来,坚持“抓基层就是抓长远,抓基础就是抓稳定”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行“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内部警力、资源,不断加大倾斜基层力度,最大限度地增强基层的内驱力、战斗力和执行力,以适应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治安维稳工作。近年来,该市刑事案件呈逐年下降态势,公众安全感、对公安机关满意度在全省位次持续前移,居全省上游,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

一、建立机制。“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是在近年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和网格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保持现有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把机关警力下沉到村、社区当包村(社区)民警,协助派出所专职社区(驻村)民警开展社区警务工作,让民警最大限度地“接地气”,把警务延伸到村(社区),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熟悉民警、让民警熟悉群众,推动公安专门工作与走群众路线的进一步融合,充分发挥城乡社区警务独有的社会综合治理功能,保证人员管控得住、治安防范得严、矛盾化解得了、情报收集得来,让有限的警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规范运行。一是强化保障。下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意见》,每年投入400万元作为城乡社区警务建设的专项资金,并建立公安机关“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负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科所队长直接负责、包村(社区)民警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科学规划。按照“统一标准、科学布建”原则,充分考虑村(社区)分布、人口规模、治安状况等因素,新建、改造标准化警务室80个、警务工作站270个,每个警务室管辖周边相邻1至6个警务工作站,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的警务室、警务工作站全覆盖。三是明确主体。每个警务室选派1名派出所民警作为专职社区(驻村)民警,作为主体力量,配备2名辅警力量,负责组织协调警务室辐射范围内各村(社区)警务工作。同时原则上除值班备勤、参与侦办本社区(村)刑事、治安案件等,不再承担接处警、侦查破案等工作任务,确保社区(驻村)民警专职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四是补充警力。每个警务工作站从公安局直单位选派1名包村(社区)民警,作为补充力量,每周二相对集中到分包村(社区)开展工作,有效缓解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五是科学考核。对社区(驻村)民警实行分级、分类、分期考核相结合,对包村(社区)民警月抽查、季考核,实行量化考核和绩效考评相结合,并在政治上、经济上向社区(驻村)、包村(社区)民警倾斜,对工作突出的民警予以表彰奖励,对表现优秀的民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的,坚决实施责任查究,给予纪律处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见成效。

三、成效显著。一是实现警务前移。通过民警集中下社区(村)工作,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把打击、管理、服务、防范、控制等警务活动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警务室、警务工作站成了群众办事的“落脚点”,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点”,警民互动的“活动点”,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的“宣传点”。二是实现警民联动。通过开展治安防范进村(社区)活动,社区(驻村)民警、包村(社区)民警积极动员辖区企业、基层组织,发动治安积极分子自发参与,广泛整合社会人力、资金资源,组建义务巡逻队,组织安装治安监控等技防设施,推行五户、十户联防、警民联勤、护校安园、邻里守望等防控模式,形成警民携手齐保平安的浓厚氛围。三是实现精准打防。社区(驻村)民警、包村(社区)民警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情报信息、案件线索,并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组织和治安积极分子的作用,大力布建治安信息员,扩展信息收集渠道,全面加强信息收集。“一村一警”长效机制运行以来,共收集信息185760条,通过获取信息成功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340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38人,破获刑事案件170起,查处行政案件132 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村一警”长效机制探索情况调研(全文共141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