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基层教育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11 10:32:44
基层教育的心得体会(全文共2493字)

教育的一些思考

邓德说:“读了周国平的《教育的七条箴言》,感觉就像一道闪电炸开了多年萦绕在心头的阴霾,到现在才渐渐明白我为之奋斗二十多年的神圣教育事业的悖谬和不合情理,我发现真正的教育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教育的灵魂已经出卖给了功利这个魔鬼。”初读这句话,我是深不以为然的。但细细想来,这些话又不无道理。

下面我仅就自己的经历谈几点关于教育的想法。

一、重知轻行

知行统一,教育的追求。陶行知以行知命名,一生孜孜追求,足见其对实践的重视。可现在的教育多只重知识传播,而轻视实践。

1、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走出校门就能成为一个思想者、探究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也改不掉其学习、思考、探究的习惯和爱好。”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追求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也都有受好的教育的权利。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但许多时候,我们仅是甄别谁能够去考学,有的老师坦言,什么是好学生,能考上学的才是好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更是残酷的。二是终身二字很关键。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在学生的终身培育上想办法,下功夫。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使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启迪他们适应社会的智慧。

2、几亩校田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突发奇想,每校再有几亩校田那该多好!师生业余在田间亲自劳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领会劳动的艰辛,品尝丰收的喜悦,体味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进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劳动者。实践出真知!

3、回归自然

上小学时,老师曾领我们去黄河岸边野炊,雄伟的赫庄闸,滚滚的黄河水,青青的草地,悠闲的羊群,茂密的树林,香气四溢的烤鱼(因将浅沟里摸得的小鱼放在燃烧的火上烤熟而得名),至今历历在目。春日,我们去踏青,温柔的春风,芬芳的泥土,绿油油的麦苗,粉色的桃花,返璞归真拥抱自然。而自己亲手移栽的桃树苗更使我播种了希望。反观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手机几乎取代了一切,越来越多的孩子醉心于网络。真心希望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

二、德育的缺失

德智体美劳,德字当头,德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近几年,我觉得学生的品德在悄悄退化。

第一幅画面

在一个宽敞的教室里,二十几个孩子,正在挥毫铺墨,一笔一划极为认真。老师颔首赞许。画面切换,铃声响起,老师离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毛笔伸进分饭的舀子里去洗刷。

第二幅画面

教室的地面上常会出现小刀、橡皮之类,有些甚至几乎是崭新的。热心的同学拾起放到前边的讲桌上,让人认领。不久就会堆满整个盒子,奇怪的是几乎无人认领。久而久之,丢在地上的东西,学生们都视而不见了。

第三幅画面

教室里出现了一件新鲜光亮的大毛衣,全体同学都围了上来,好一番品评。一时间,班里的毛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还有,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种现象归为一点,就是学生道德的缺失。而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

1、言行不一

身教重于言教。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边是孩子,端着课本,凝神思考;一边是家长,或是推杯换盏,喷云吐雾。或是沉溺于麻将桌,两耳不闻桌外事。或是盯着手机,聊天,斗地主,翻视频,刷抖音……一边是老师,喝大茶,侃大山……(当然这样的家长、老师只是个别现象)。学生是最善于模仿的可塑性最强的人,这样的环境,孩子耳濡目染,试想孩子还能学得下去吗?我们的教育在现实面前是何其苍白。

2、重智轻德

在校,老师看重的往往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真可谓一俊遮百丑。甚至授予他们特权,比如不参加劳动之类。在家,家长关注最多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孩子做得最多的是检查作业,辅导学习,购买学习资料。当孩子想替家长分担些家务时,家长们总说:“这不用你管,学好习才是你首要的任务。”

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呢?

1、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方能事半功倍。如果家长认为将学生送到学校,自己就高枕无忧了,或是认为学生不会受社会影响,学校独立于社会之外,那学校苦心孤诣的五天教育,将会被家庭、社会的两天教育所抵消而功亏一篑。

2、言传身教

言传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校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家长呢,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与学校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将孩子出现的坏苗头及时地消灭在萌芽之中。要想让学生不吸烟,老师、家长都得把烟戒掉,至少不能守着孩子吸烟;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老师、家长只有将书端起,投入其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老师、家长首先应该自己讲究卫生身体力行,做他们的表率。

三、终身学习

“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这一理念正本清源,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可我认为,不论是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还是教育的公正平等,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而要提高教师全方位的素质,教师的终身学习无疑是一捷径。

(一)、教师队伍现状需要终身学习

1、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令人堪忧。

有的学校最年轻的老师竟然是48岁,许多老师都已近退休年龄。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也许大家都有同感,那就是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老师。如果搞一个民意测验,我相信没有多少学生愿意跟这些比爷爷奶奶还大的老师学习的。

2、正规院校的教师太少

记得,一年去参加自考时,有一个外乡镇的哥们提起我们中学,不仅竖起了大拇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这样的乡村中学竟然有三个山师大毕业的老师。这话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再看一下现在的教师队伍,又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的老师呢。

(二)、知识的更新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知识,科技日新月异。如果我们闭目塞听三个月,恐怕会落后世界一大截。”***如是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个提法早已过时了。教师不能再满足于那一桶水,也不能仅满足于自己学科的那桶水,教师的水应该是常净常新的,应该是“源头活水”。教师最好是全才,很难相信,一个不懂音乐的老师能培养好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材越教越薄”的建议,有的教师能不带教材上课,这只能算是熟,还不是巧。他所说的薄应该是厚积薄发,应该是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应该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

(三)、世界形势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理论为本国当今和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日本、美国、韩国、瑞典等。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是需要时间的,而教师终身学习却是切实可行的,且是势在必行的。

目前教育尽管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体还是可喜的。看,校本培训的开展,城乡共同体的学习交流,挂职学习的举措,一年一度的教师招聘……这些都是教育的春天,教育的希望。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即将到来。

《基层教育的心得体会(全文共249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